適度放手不易,得體插手更難。要知道放手不是不過問,插手不是全替代。這其中最重要的,是要優先構建積極的親子關系。
---------------
在疫情中一個短暫的“窗口期”,姍姍和媽媽走進了我的咨詢室。
又是一個孩子與父母相愛相殺的故事,居家隔離,仿佛使兩代人相守的日子更難。假如孩子正好是畢業季,面臨中高考,那簡直壓力加倍。
“長到17歲,我才知道原來我媽一直是愛我的”。說這話時,姍姍表情如常,語氣云淡風輕,一旁的姍姍媽媽卻迅即淚目了。大概是想起了17年來,自己一直獨立帶孩子、忙工作,沒請老人幫過忙,無比辛苦。時常不錯眼珠盯著孩子,事無巨細親自打理,卻沒想到在孩子心中,一直對媽媽并不認可……
“從小到大,我什么都要聽她的,什么事都逃不過她的眼睛,總是大包大攬替我干這干那,沒想到這次,她竟然沒沖到學校替我處理,而是等我放學回家,對我說,‘看起來這幾天你有點不太開心,能不能跟我說說,遇到什么都別怕,咱倆一起想辦法……’哇哦,太陽從西邊出來了!媽媽還是愛我的,愿意聽我說話。”珊珊開心地說。
原來,復課沒幾天,姍姍被牽扯進同班同學的一件紛爭。為了替好友出頭,姍姍主動承擔了所有責任。這一點真是像極了媽媽對待她的方式。然而,她也面臨著被學校處分的危機。
姍姍媽從班主任處得知消息時,強按住了狂奔到學校理論一番的念頭,實在是因為疫情居家時間,參加了家庭治療班的學習。孩子上高中以來,跟自己動輒冷戰,苦惱至極的她決定試著理解和傾聽,“少做一點,多聽一點,離她遠一點。”
對于嬰兒來說,餓了喂飯、遇冷添衣被是父母的愛;對于即將成人的青年,信任和尊重、引導和探討才是愛。
父母之愛,是否始終能追隨孩子內在需求,幫助孩子成長?真相常浮現于父母的放手和插手之間。在孩子的人生舞臺上,你的站位要很講究。
徘徊于放手與插手間是現代父母的進步。
不放手成阻礙,不插手易失責
從前人們普遍認為,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最難,叛逆的孩子不好管。現而今,人們發現在孩子的整個成長期,父母需要一直對“管”做技術性調整。
嬰幼兒時期是培養自主性和主動性的關鍵期,小學階段是養成習慣、塑造行為的關鍵期,都需要父母幫助規劃和落實。然而,過多的照料和過分的替代則會侵蝕孩子成長的權利。有個4歲小姑娘的父親,發現孩子總是逆反著執行要求,比如,想讓孩子喝水,必需佯裝這水是倒給別人的。想讓孩子在公共場合安靜,孩子卻非要大聲嚷嚷……爸爸說,不知道是不是我們平時列的規矩太多,激起了孩子的不滿。
現代父母逐漸開始思考放手與插手的問題,但知易行難,在細節上感到難以收放自如。有人說,父母給予了孩子太多關注,太過在意孩子的未來才導致當下普遍的高焦慮。然而,完全“不理”,孩子就能毫無障礙地自行成長嗎?
上初二的大鳴正和爸媽面臨溝通不暢的階段,父母沿襲著之前我說你聽的方式,但大鳴聽不下去了,嚷嚷了上百遍“你別管”!大鳴把自己關進屋里,從不說話到不出來吃飯,家里氣氛越來越緊張。工作忙碌的父親只會講道理,焦躁的母親無奈而無助,為了不起沖突,父母漸漸放棄了努力,任由孩子憋在小屋里。在經歷了日夜打游戲、中考失利后,大鳴從示范校到了普通高中,功課越來越聽不懂。高一下學期,考試、選科紛至沓來,大鳴慌了神兒,在自己的小房間里放聲大哭……
青春期三年,沖突、隔絕、封閉、沉淪,沒有父母的情感陪伴、資源支持、精神引領,原本特別聽話、被動成長的大鳴,沒能調動出自我發展的能力。16歲的他看起來非常自卑,心智發育呈遲緩狀況,無法為自己作出選擇、負責任地學習。聽著孩子哭,大鳴父母既心痛又自責,后悔沒有在孩子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助一臂之力。
對于很多家庭來說,面對處于成長期的青少年,父母要提早練習態度、溝通,當孩子感到迷茫和無助的時刻,陪伴孩子安全抵達下一段旅程,否則情形可能令人遺憾。
放手與插手,在深層次中涉及父母的自我價值感
那么放手或插手,只是方法問題嗎?確實,如果不講求方法,很可能陷入“想管-管太多-沒法管”的死循環。
朋友孩子喜歡演講,準備參加學校的比賽,媽媽認為孩子應該自己努力,未曾關注,結果孩子成績不如意,有些不開心。媽媽又后悔了,原來這位媽媽早年曾參加大學演講社,具備不少演講技巧呢!卻一點都沒輔導。她感慨地說,如果每位父母都知道在什么時候、什么情境下該怎么幫就好了。
說回開頭的珊珊媽媽,她曾說:“我和我先生倆人,從各方面來說,都是自己家族中成績最優秀、物質條件最好的,珊珊也應該是最優秀的。”帶著這樣的想法,姍姍媽為達成預期設計了每一步。校內排名、課外班、假期安排、跟什么同學來往,零花錢怎么給,18歲前留多長的頭發等……幾乎來不及問問姍姍的想法和意愿。
丈夫常年外派,姍姍媽在事業單位做著一份穩定的工作。姍姍媽始終控制著一切,控制是很強大的內在力量,讓人不自覺地進入一種努力狀態。背后就是心中的害怕、擔憂,不自信也不能信任他人。
“孩子優秀等于我成功,各方面都做到最好我活得才有價值”,讓姍姍媽適度放手真是一件挑戰她生命根基的事。
說到底,父母的人生觀、教育觀、成功觀、幸福觀等,如暗流涌動,決定著父母的養育規劃、態度,在各種大小事情中發揮作用。有些父母秉持傳統觀點,認為孩子不管長不大,父母該出手時就得出手;而有些父母則摒棄原有認識,認為孩子的天性就是需要張揚,應該順應,應任其自由發展。從“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”到“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線”,觀念在深層次中影響著決策。
“你即行為,必有其因”,行為心理學家這樣說。
放手不是不過問,插手不是全替代
有個女生,上高二后各科成績下滑得厲害,整日沉迷cosplay,父親求遍了身邊所有朋友,卻不跟自己孩子直接溝通,“上高中前我沒管過,現在管,卻不知從哪兒下手,怕跟她鬧僵了,簡直比我管理一公司的人還難。”
適度放手不易,得體插手更難。要知道放手不是不過問,插手不是全替代。
針對孩子的每個年齡階段,父母都把握好放手、插手的情境和尺度,認真研究方法論,在細致溝通、分情況處理等方面下功夫。
總的來說,父母放手,要以提高孩子自主管理意識和能力,培養孩子的獨立內核為目標。兒童期重在落實行為訓練、習慣培養,要給孩子“充分地做、做錯了調整、做好了固化”的時間;隨著孩子年齡增長,父母逐步放手管理權、放機會、放資源,進一步提升孩子的效能感和自信心。
插手是父母養育中的主動行為,體現在塑造、支持、導引、管理、懲戒等方面,有做、教、議、導等幾步。家長要避免進入誤區:插手孩子的事而不顧孩子的情,解決了矛盾卻疏忽了過程反思和行為管教。當然,這其中最重要的,是要優先構建積極的親子關系。
信任、接納、尊重的親子關系是重要前提,管理好情緒,好好說話,是父母始終“插得上手”的法寶。
在相伴前行的路上,時而攙扶、時而牽手,時而擁抱、時而并肩,父母有智慧判斷時機、選擇策略,兒女才會有彈性、有韌勁地長大。
常聽小學生的父母念叨,死活解決不了孩子的磨蹭,每天早晨為上學而雞飛狗跳,父母不得已給收拾書包、穿衣服、喂飯,拖拽到校。有人建議讓孩子遲到幾回,挨幾次批評就好了,有人建議前一晚督促孩子收拾好學習用具,有人建議父母別嘮叨,試用一些行為塑造法等……以上方法都可以,只要把握住上面說的一些重要前提,改變或許就發生了。
深度自我覺察,父母要理解“控制”里的“怕”
如何看待生活是可以選擇的,如何對待孩子也是可以選擇的。
珍視孩子作為獨特個體存在,承認他是自己生命的主人。以孩子為本,不是以孩子的本能及各種要求為本,而是以他的成長需求為本。想清楚這點,大體就不會糾結圈養和散養的問題了。
“我,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,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:是的,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,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,用他五歲的手指。孩子,你慢慢來,慢慢來。”龍應臺這樣寫她的等與望,難得那份耐心,那是她對一個5歲孩子要探索世界的懂。
多少父母既不權威也不放任,因為既不敢放手也不敢插手。
軒軒一直是傳說中的別人家孩子,從國內少年班到遠赴異國讀高中,都沒有難倒他。但最近申請名校一事,還是讓他身為公司高管的母親焦慮得不行。隔著千山萬水,字斟句酌每份資料。朋友不解,軒軒媽說:“我不是不相信孩子,只是很擔心細節出問題,費了這么大勁讀到今天,希望一舉成功。”
軒軒媽媽已經是朋友眼中的成功人士,但在她父親心中,依然不夠好。每次她回鄉探親,身為老師的父親都會遺憾地念叨:“既然已經讀了MBA,為什么不去考個博士!” 父親的態度一直讓軒軒媽哭笑不得……如果孩子生活在認同中,他便學會喜歡自己。如果情況相反,孩子就會竭力爭取別人的喜歡,求完美。
接受每個人都有局限和不足,給成長以時間、機會和包容。轉化心底的那個“怕”,走出養育中的“高控制”“低回應”,需要父母的自我覺察和心理建設。
不怕孩子犯錯,該犯的允許孩子犯,如果父母能將問題看作過客,自會支持孩子康復。教師熊培云的中學老師說:河流彎曲是為了哺育更多的生靈。也可看作孩子人生探索迂回曲折的意義。
不怕自己不能教育好孩子,爭取給孩子留下好的經驗。即使沒有系統的教育方法,但父母人格健全,有對孩子真正的愛,能創建彼此支持的家庭環境,講求溝通、盡力提供學習資源,也是理想局面。
同時,也不要怕把握不好分寸,孩子會用漫長的人生消化之前的獲得或虧欠。
孩子學走路,父母先是扶著、拽著,踉蹌一段,之后就要撒手,揪著心做保護,還不忘發出肯定的邀請和由衷的贊賞。如果這一幕總能讓父母回想起來,那就不斷循環播放。只會做提線木偶表演的父母,恐怕難以真正參與孩子的人生大戲。父母有能力在每一幕找到自己的站位,孩子終會迎來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。
希望所有選擇,都能關照發展。希望所有教養,都隨孩子成長。 (朱虹)

-
大數據"坑熟客",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
2018-03-02 08:58:39
-
高質量發展,怎么消除“游離感”?
2018-03-02 08:58:39
-
學校只剩一名學生,她卻堅守了18年
2018-03-01 14:40:53
-
有重大變動!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
2018-03-01 14:40:53
-
2018年,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?
2018-03-01 09:01:20